“队舞”是以唐的多段体歌舞套曲——“大曲”为基础结构,配上诗歌、道白,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。其中,以“小儿队”和“女弟子队”为代表。
一、“队舞”的程式
(一)专门的术语与名号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流程上的术语如“勾队”表示舞队进场、“遣队或放队”表示舞队出场;对演员的名号如“竹竿子”是引舞人,“后行”是舞队后面的乐队,“歌舞队”是队舞实体,“花心”是独舞演员,“四角”是四位领舞演员,常组成四方形陪衬、烘托“花心”。
(二)固定的结构
1.“队舞”在勾队和遣队念词时一般都有“套语”;
2.“后行”吹曲时,舞队随曲舞蹈,凡到唱曲时,舞队边歌边舞;
3.“队舞”包括若干工整的表演环节,每环节总遵循舞蹈—念诗—歌唱的程序进行。
上述三大特点体现出其歌舞表演已形成固定的“三段式”结构:第一段是“引子”,第二段是“铺陈”,第三段是“结尾”。“队舞”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,但结构是一样的,每个舞蹈负载容量的多少都是在“铺陈”段落中体现的,整体结构固定不变;
二、“队舞”的特点
(一)程式性
由上述分析可知,“程式”标志着宋代宫廷歌舞高度规范化,标准着舞蹈形式的充分成熟与定型。如此,也就决定了宋代宫廷歌舞的首要特征——程式性。
(二)情节性
唐代的《剑器舞》是单纯表现精神情感和舞蹈技艺的,而宋代的《剑器队》却将汉、唐两个有关舞剑的故事引入“队舞”说明宋代的“队舞”已由“情绪”走向“情节”表现 。情节表现还普遍存在于“转踏”“大曲”之中。“大曲”中有相当部分亦是含故事情节的,如《南吕薄媚舞》就是宋代著名的大曲,表演郑六遇艳狐的故事。
(三)理趣性
宋代歌舞还增加了舞蹈言理的成分,不少节目注入人文修养的思想情感,表现对宇宙,人生,历史,现实的思考及其宗教观念,例如《采莲舞》通过仙女下凡采摘莲花而向往凡间生活,表达了求雅尚逸的人生态度。
(四)综合性
不同于先秦时期“乐”诗、歌、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概念,是因为其突出地体现在文学和舞蹈的结合,即文学性。宋代是一个“郁郁乎文哉”的时代,崇尚渊博的学识,舞蹈凭借单纯的人体动作难于深入表现宋人所喜好的哲思学理,所以“队舞”中大量运用了诗、词和道白,使“队舞”具有“理趣性”特征。
(五)雅化倾向与柔婉纤弱的审美认同
宋朝皇帝大多注重树立尊儒重学的形象,因此多雅好诗书文墨。“文人味”和“书卷气”是舞蹈“雅化”的一种表现。具体言之,首先体现在“队舞”的诗词念白中,《剑舞》有;“枕上人间一梦,曾忆到瀛洲。”此外宋舞的雅化还体现在“学问气”方面,宋人以诗词用典为风尚,“队舞”也与诗歌紧密结合,如《太清舞》中用了晋代“桃花源”的典故;《剑舞》用了“鸿门宴”和“公孙舞剑”的典故等。宋代的重文轻武形成了文人的审美心态—对“楚楚弱质”的欣赏,“柔婉纤弱”成为人们对美的认同。
三、“队舞”的意义
宋代舞蹈被称为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二次转折,原因就在于纯舞的寥落,“队舞”的兴起,舞蹈中戏剧性因素增加。宋代“队舞”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进入了高度规范化的阶段,标志着舞蹈形式的充分成熟与定型。戏曲舞蹈正式在宋代“队舞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,才使其舞蹈意象的创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综上所述……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